Friday, 14 May 2010

(中文版) 2010 高考經濟學 卷二 B & C 參考答案



乙部


第一題

(a)

國民收入等於以生產要素成本計算的國民生產淨值。國民收入考慮資本物品的折舊(考慮固定資本形成淨額,扣除折舊),而國民生產總值則沒有(考慮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國民收入量度某經濟體系中居民擁有的生產要素所生產的物品的價值,不論活動是否在該經濟的區域內進行(本地產出加上海外收入淨值),而國民生產總值則量度在經濟體系內生產的物品和服務的價值(並不加上海外收入淨值)。國民收入量度以生產要素成本計算的總生產活動,而國民生產總值則量度以市場價格計算的總生產活動(在扣除間接商業稅之前)。


(b)

特定消費籃子內各種物品的固定加權是根據人們基年的支出模式而定(拉斯佩爾指數)。 vs.

本地生產總值籃子內各種物品的可變加權是根據當年本地生產模式而變動(帕許指數)。


(c)

M1 = 銀行系統以外公眾人士持有的貨幣(紙幣及硬幣) + 往來存款 vs.

M3 = M2 + 大額定期存款(而 M2 = M1 + 儲蓄存款 + 小額定期存款)

M1 是狹義的貨幣供應,強調貨幣作為交易媒介的功用,而 M3 是廣義的貨幣供應,強調貨幣儲藏價值的功用。


(d)

結構性失業由經濟中的結構性轉變引起(例如工種轉換 / 行業之間相對需求的改變)。週期性失業由經濟週期的短暫波動引起。結構性失業於潛在產出的水平也存在,而週期性失業則於實際產出低於潛在產出的水平存在(週期性失業 = 實際失業自然失業,而自然失業 = 阻滯性失業 + 結構性失業)。


第二題

(a)

名義變量以貨幣計算;實質變量以物品計算。

(i) 實質貨幣結餘 = 名義貨幣結餘 / 物價水平

(ii) 名義利率 = 實質利率 + 預期通脹率

(作為名義與實質變量,名義與實質利率量度轉變的比率,而非貨幣或物品的實際數量)


(b)

持有名義貨幣結餘的價格是債券和貨幣的名義息差(RB - RM = rB - rM)。在貨幣為不帶息資產的情況下,持有名義貨幣結餘的名義回報率是零(RM = 0),因此債券和貨幣的名義息差等於名義利率,即持有債券的名義回報率(RB - RM = RB - 0 = RB)。[同學亦可以說明實質息差(rB - rM)亦等於 RB,因為 rM = - 預期通脹率。]

持有實質貨幣結餘的價格仍然是名義利率,因為不論貨幣結餘是名義還是實質,本質上放棄了的選擇中最高價值的一項仍是相同的。在費沙方程式下,實質利率等於名義利率減去預期通脹率。因此,我們不能把實質利率理解為持有實質貨幣結餘的價格。[同學應注意,概念上持有名義或實質貨幣結餘的代價應該是名義利率,雖然在預期通脹率為零的特別情況下名義利率會等於實質利率。]


(c)

由於產出以貨幣交易,而貨幣的功能為交易媒介,產出的名義價值 (Py,物價水平與實質收入之積) 的交易必然由名義貨幣量促成。若名義貨幣量低於產出的名義價值,貨幣便要轉手,以完成所有產出的交易,因此產出的名義價值會等於名義貨幣量乘以一個平均貨幣單位的轉手次數。

從貨幣量方程式我們可以得出如下關係:

gM + gV = gP + gy

這意味着:

gP = gM + gV - gy

我們可以由此識別出三個通脹的來源,即貨幣供應的增長、貨幣流通速度的增長以及實質產出的下降。一般而言,若 gM + gV - gy > 0,便會出現通脹(gP > 0)。在傳統貨幣量理論中 gV = gy = 0,通脹是貨幣增長的直接結果(而 gP = gM)。在 gM = gy = 0 的情況下,流通速度的增長是通脹的唯一來源(gP = gV)。在 gM = gV = 0 的情況下,實質產出的下降是通脹的唯一來源(gP = - gy)。


第三題

(a)

政府支出增加(亦即國民儲蓄減少)會導致收入上升,而收入上升則導致貨幣需求上升。貨幣需求上升會使貨幣市場出現求過於供,因此利率會上升,導致投資下降,因此亦使收入下降(排擠效應)。物品市場的改變(G Y 的改變)經由貨幣需求(取決於收入,關係為正向)傳遞到貨幣市場,而隨後貨幣市場的改變(Md r 的改變)則經由投資(取決於利率,關係為反向)再傳遞到物品市場。


(b)

LM 曲線較平可以是因為貨幣交易需求的收入彈性較低,或因為貨幣資產需求的利率彈性較高。

若貨幣交易需求的收入彈性較低,當收入上升,貨幣需求的上升會較小,導致利率的上升較小,因此投資和收入的下降亦較小(即排擠效應較小)。產出效應會較大。

若貨幣資產需求的利率彈性較高,當收入和貨幣需求上升,利率的上升會較小(因為利率的上升較小,便能使 Ma 回復到貨幣市場均衡),導致投資和收入的下降亦較小(即排擠效應較小)。產出效應會較大。

LM 曲線較平,政府支出增加的產出效應必然較大。


(c)

IS 曲線較斜,產出效應並不必然較大。 IS 曲線較斜可以是因為投資的利率彈性較低,或因為邊際儲蓄傾向較大(或一般而言凱恩斯乘數較小)。

若投資的利率彈性較低,當利率上升,投資的下降便較小,因此收入的下降亦較小(即排擠效應較小)。產出效應會較大。在圖中,這以 IS 曲線的等幅橫向移動代表(而投資的利率彈性較低, IS 曲線較斜,縱向移動便較大)。

若邊際儲蓄傾向較大(或一般而言凱恩斯乘數較小),收入的乘數效應會較小。產出效應會較小。在圖中,這以 IS 曲線的等幅縱向移動代表(而邊際儲蓄傾向較大,IS 曲線較斜,橫向移動便較小)。

IS 曲線較斜,政府支出增加的產出效應可能較大或較小。


丙部


第四題

(a)

(i) 並非必然。人民幣兌美元官方升值會導致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價格上升(以美元計算)以及其數量下降。美國從中國進口的總值(以美元計算)可能上升、下降或不變,取決於美國從中國進口的需求價格彈性。美國到中國出口的價格(以美元計算)不變,出口數量的上升會使美國到中國出口的總值(以美元計算)上升。只有當馬歇爾-勒納條件成立時,即當美國從中國進口以及美國到中國出口的需求價格彈性的總和大於一時,人民幣兌美元的官方升值才會減少美國對中國的貿易赤字。

(ii) 當中國的出口較貴,美國對其他國家的進口需求可能上升,導致美國從這些國家進口的總值上升。另一複雜之處是,當人民幣官方升值,美元兌人民幣以外貨幣的價值亦可能會改變,而這會導致美國從他國家進口以及美國到他國出口的數量改變。若這情況發生,美國對世界其他地方的貿易赤字會否下降,亦取決美國從其他國家的進口以及美國到其他國家的出口各自的需求價格彈性。


(b)

出口補貼會使美國到中國出口的價格下降,導致美國出口的數量上升。若中國對美國出口的需求價格彈性大於一,那麼美國到中國出口的總值會上升,而這會減少美國對中國的貿易赤字。


(c)

向中國進口實施關稅會使從中國的進口的價格上升,導致它們的數量下降。扣除關稅後從中國進口的價值會下降,雖然美國對中國進口的總支出(包括關稅收益)可能上升或下降。同樣地,後者取決於美國對中國進口的需求價格彈性。


第五題

(a)

(i) Ms = C + D = $(800 + 4 000) = $4 800

(ii) M0 = C + R = $(800 + 1 000) = $1 800

貨幣乘數 = Ms/M0 = $4 800/$1 800 = 2.667


(b)

(i) 當現金存款比率上升,公眾會從他們的存款中提取現金(在首輪提取 $800 以符合 50% 的新現金存款比率),導致銀行系統的儲備不足,要追收貸款,最終使存款進一步減少。收縮過程會不斷進行,直至貨幣供應下降到 $3 600,而公眾持有的現金相等於 $1 200,以及存款相等於 $2 400。最後,貨幣供應會下降。

(ii) 新的貨幣供應水平是 $1800 [(0.5+1)/(0.5+0.25)] = $3600

(iii) 要把貨幣供應量回復至危機前的水平,M0 需要滿足以下條件:

$4 800 / M0 = 2

意味着 M0 要從 $1 800 增加到 $2 400,即發行 $600 新鈔票。公眾持有的現金和存款分別上升至 $1 600 $3 200,使貨幣供應相等於 $4 800


(c)

在現實中,假如商業銀行決定減少借予個人或廠商的貸款(如因為金融危機時違約風險較高),或假如對貸款的需求下降(如因為投資需求下降),那麼即使中央銀行致力印發更多鈔票,它也未必能增加貨幣供應。在這兩種情況下銀行持有的超額儲蓄都會上升,使創造出來的存款或貨幣供應不變,甚至下降。若新印刷的貨幣流進商業銀行而成為儲備(如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購買債券),而商業銀行並不借出這些增加了的儲備資產,那麼貨幣供應亦會保持不變。


(d)

提供存款保險,以及承諾注入資金挽救流動儲備資產不足的銀行,都是可以加強公眾信心的措施。


第六題

(此題包含方程式,(b)部和(c)部均以圖片上載,同學按下圖片便能看得清楚。)

(a)

雖然與富有人士相比,貧窮人士一般會花較少金錢於各種消費物品上,但他們可以削減的日常生活開支(如食物和住宿)還是有限的,因此貧窮人士傾向於使用較大比例的收入作出消費。


2 comments:

  1. 作為通識科老師,CLIFF何不在此加些時事分析?

    ReplyDelete
  2. Are you alright?? This is AL Econ suggested Answers .

    ReplyDelete